推進沅陵高質量發展的調查與建議

沅陵縣百姓(xing)政府部門信息門戶平臺 m.tangxmi.com 🌼 發布(bu)的事件:2022-12-07🧔 09:17

為了實現沅陵“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高質量發展,縣委縣政府邀請專家學者組成課題組,通過座談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機關、園區、企業開展調研,形成此報告。

一、發展思路

“十三五”時期,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汛情,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大力實施“一中心三基地”發展戰略,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GDP由2015年的143.57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77.26億元,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家正在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湖南正在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懷化正在加速推進“兩城一區”建設。沅陵歷史悠久、文韻醇厚、物產豐富、生態優良,具有良好發展基礎。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沅陵歷史欠賬較多、產業發展不足、返貧壓力較大、矛盾困難交織等問題突出。“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必須辯證認識和把握發展大勢,增強機遇和挑戰意識,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進沅陵高質量發展。

根據國省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結合沅陵實際,要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著重建設“兩高地一中心”,即武陵山片區產業發展高地、武陵山片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次中心。通過五年共同努力,力爭實現GDP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25年進入全省40強縣(預計2025年湖南40強縣GDP門檻為315億元)。

——建設武陵山片區產業發展高地。充分發揮地域大縣、資源大縣的產業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工程。鞏固和發展有色金屬、水電風電、電子信息、生態茶酒、生態文旅、中藥材“六大百億產業”和糧油作物、林藥果蔬、畜禽水產、特產加工、電商物流“五大配套產業”。

——建設武陵山片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推進“政產學研金用”一體化,圍繞全縣優勢產業出臺激勵政策、實施專項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到2025年,創建省級成果轉化及創業孵化載體5家,建設有影響力的企業研發機構5家,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2.5%,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率達7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建設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次中心。搶抓懷化建設湖南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的契機,按照“通道+樞紐+平臺+產業”模式,暢通構建以公路為主體,水運、鐵路、航空為輔的對外大交通格局,建好直達懷化、長沙、常德、張家界等地的綜合交通網,建設連接成渝雙城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和東盟國家的重要物流樞紐,打造多元化開放平臺,構建現代化產業支撐體系,加強與通道沿線地區的經貿合作,推動通道經濟與樞紐經濟融合發展。

二、實施路徑

(一)大力發展工業經濟

深入實施工業倍增行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提質改造傳統產業,穩步提升制造業比重,著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到2025年,規模工業產值300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9%,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60%。

1.實施兩大工程

工業集中區“調區擴區”工程。全力打造“兩園兩區三平臺”,加快完成縣城主區、官莊沃溪“兩園”調區擴區800公頃以上,全力創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百億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完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區、貨運倉儲物流中心和產業聚集發展載體等三大服務平臺,拓展工業聚集發展空間,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和服務效能。加快沅陵(省級)工業集中區電子信息產業平臺公共配套設施、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基地、工業園城鄉倉儲冷鏈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

工業園區專業化提質改造工程。打造“一主三特”的產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格局,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產業、以水電風電綠色能源、有色循環經濟、農產品特色深精加工為特色產業的專業化園區引領的縣域特色產業發展格局。推進省級工業集中區電子信息創新創業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及配套設施、工業集中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

2.建設兩大基地

建設湖南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鏈和電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光電子、智能終端等產業集群,努力建設湖南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重點培育向華電子、湖南奇力新、磁電高科、品諾鼎等頭部企業,建立企業鏈長,拉長電子信息產業鏈,引入終端產品,打造武陵山片區高端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到2025年,力爭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1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超過20家。

建設五省邊區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以金、銻、鎢精深加工為主,打造以辰州礦業為龍頭的百億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做優黃金采掘冶煉和產業鏈延伸。重點支持辰州礦業、西澳礦業、金石鋅業等綜合技改項目。支持鋅采掘加工提質,扶持金石礦產、長青礦業等采掘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提升有色循環經濟效能。力爭到2025年全縣黃金產量超過50噸,實現有色金屬制造業產值超過200億。

3.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提升沅陵碣灘茶品質。實施科技興茶工程,加大研發力度,突出“換擋升級,提質增效”,提升茶產品品質,推出美容、減肥、養生等多樣化茶產品。加強茶產業標準化建設,建立從茶選種、種植、采摘、加工,到包裝、營銷、宣傳等一整套標準體系,延伸產業鏈條。深入推進茶葉基地建設,優化茶葉加工布局,重點提升官莊、馬底驛、北溶、清浪等主產區綜合加工能力。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進公共品牌立體宣傳。推進線上渠道、市場渠道網絡建設,支持茶旅融合發展。高科技萃取加工沅陵碣灘茶茶葉。到2025年,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萬畝,培育5家億元茶葉龍頭企業,茶葉產量達3萬噸,力爭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

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產業。推動五強溪電站、鳳灘電廠等水電靈活性改造和機組調峰。建設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大力發展風能、抽水蓄能等發電項目,推進圣人山風電場二期、華能湖南讓家溪風電場(儲能)、風力發電戰略合作、20萬千瓦光伏發電、風電光伏(儲能、制氫)一體化等項目建設。

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生態化轉型。支持電子信息產業、清潔能源企業等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加強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把碣灘茶業、沅陵大曲等更多傳統制造企業納入綠色發展軌道。到2025年,創建1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培育2家湖南省工業品牌示范企業,創建2家省級綠色工廠,1家綠色產業園區和2項綠色產品,認證2家兩型工業企業。

實施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工程。圍繞“一主三特”產業,實施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培育計劃,特別是要引進和培育產業鏈終端產品制造企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大力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提升主導產業本地配套率,建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電子信息產業鏈和有色金屬產業鏈戰略聯盟建設,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提升產業鏈質量。

4.強化科技創新引領

打造和提升“一電一茶”兩大創新平臺。依托新型片式電感及先進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打造提升以奇力新、向華、旺詮、飛磁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科技創新平臺。依托碣灘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打造提升以辰投碣灘、沅陵碣灘、干發碣灘、皇妃碣灘為代表的茶葉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到2025年,推進省級創新型縣建設進入省級前列,新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家。啟動1個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示范項目。

培育一批專注基礎能力提升的企業創新群體。圍繞電子信息、有色金屬等產業,制定重點產業鏈企業梯次培育計劃,促進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到2025年,每個重點產業鏈培育1家以上自主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掌握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高的鏈主企業,培育10家產業鏈細分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和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二)做大做強服務產業

結合沅陵發展實際,重點做大做強文化旅游、醫藥康養和現代商貿等三大服務業,實施縣域服務業“五個一”建設工程,力爭建設1條具有一定區域影響的“厚韻多彩沅陵”旅游精品線路,1項常態化舉行的文旅節會,1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商貿物流聚集區,1家以上五星級酒店,新增1家醫養結合的大型康養集團企業。

1.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優化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布局。按照差異化和互補型的思路,優化“一路一水一線”空間布局,構建“一中心、三線路、四板塊”的發展格局。以縣城為中心的“一環二水三區”的城市旅游構架;圍繞長吉高速旅游線路、沅澧山水精品旅游線路和沅酉二水水上旅游線路的“三線路”;包含胡家溪、借母溪、辰龍關和五強溪的“四板塊”。到2025年,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億元。

集中優勢資源培育旅游精品。大力發展以縣城為中心,以龍興講寺王陽明心學、以鳳凰山文化休閑游為核心的旅游精品;推進火場、桐車坪、窩棚溪等紅色遺址遺跡建設,整合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線路。推進沅酉二水明溪口、二酉、沅陵鎮、五強溪等水上觀光休閑項目建設。打通借母溪至張家界旅游通道,把沅陵打造成為張家界“后花園”,形成“張家界看山、沅陵玩水”的精品旅游線路,加快辰龍關、北溶碣灘等茶園景觀項目建設。藝術改造辰州礦業老舊礦道、井庫等場地,打造一批以工業文明為主題的精品游和愛國主義基地。建設打造兩水三岸風光帶、百里畫廊、“五館一中心”、辰龍關黃金茶旅特色產業小鎮、辰州古城旅游、龍興講寺、城游客集散中心、借母溪游客中心等項目。

打造“厚韻多彩沅陵”文旅品牌。加快景區提質升級,新增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8個;新增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新增五星級鄉村旅游示范區(點)2個,四星級鄉村旅游示范區(點)2個。運用抖音、直播等新媒體平臺加大旅游宣傳推廣力度。常態化舉辦各類品牌旅游節會。加快明溪口鎮黑木崖生態度假村、鳳灘旅游風情小鎮配套設施、白河谷旅游度假區(二期)等項目建設。

2.大力發展醫養健康產業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在借母溪國家自然保護區、五強溪國家濕地公園、沅陵國家森林公園、齊眉界國家森林小鎮等地布局建設一批具備森林休閑、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功能的森林康養基地,重點抓好盤古馨寧康養小鎮、借母溪療養、杜家坪巖灣瀑布群休閑療養基地等項目建設。到2025年,新建森林小鎮1個、森林康養基地3個、森林體驗基地7個、森林人家300戶,新增森林游步道100公里,把沅陵建成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森林旅游目的地。

發展體育健身休閑運動產業。促進體育與健康生活方式融合,加強運動場館建設及運營模式創新,支持建設一批健身休閑運動項目,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運動示范基地。支持中國(沅陵)傳統龍舟賽、中國(沅陵)山水運動節等戶外徒步、自駕游等品牌體育休閑活動,推進省級水上運動基地建設,打造具有沅陵特色的品牌賽事,以體育帶動鄉村旅游發展。

發展健康養老產業。支持健康養老綜合服務基地、度假村、老年公寓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提供養生、保健、醫療、旅游、度假休閑于一體的健康養老服務。到2025年,新增1家醫養結合的大型康養集團企業。

3.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

積極融入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懷化東盟物流產業園,建設1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商貿物流聚集區,重點推進茶葉集散中心建設,努力打造成為武陵山片區最大的茶葉生產及貿易批發市場。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健全鄉鎮(村級)電商服務站。以增輝物流園為核心,在全縣開通農村物流配送專線,連通全縣村級電商物流服務點。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積極推動汽車、住房、餐飲住宿、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服務、電子商務、物流快遞、文旅融合、夜間經濟等“十大消費”。

(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立足現實基礎和特色,以產業興旺為突破口,帶動生態、鄉風、治理、生活的全面振興,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具有沅陵特色的“鞏固提升”型鄉村振興。

1.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著力提升茶葉產業質量和競爭力。加快推進茶葉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創建全國茶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實施“一企一策、一企一品、一企一店”策略,建設8個萬畝茶葉專業鄉鎮,20個千畝茶葉專業村,精心培育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打造兩條茶旅線路和50家茶莊園,精心組織“沅陵采茶節”等特色農業節會,推動沅陵優勢農產品走出去。

全面推進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聚集農業食品保障、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聚合上中下游完整環節,推動農業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品牌”“賣服務”轉變。聚攏全鏈各類經營主體,推進“一村一特”“一鄉一品”,開展“鄉村振興示范鄉村”創建活動。鞏固發展優質油茶產業,積極發展林藥果蔬產業,探索禁捕退捕新形勢下漁業水產新途徑。積極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加快發展莊園經濟、鄉村旅游、特色觀光、生活體驗、創意農業等新型業態。

保障糧食安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穩步擴大糧食規模經營。加強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實施優質糧油工程。積極推廣良種良法,確保糧食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圍繞增加農民種糧收入,精準落實扶持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廣一批綠色高效、農藝農機結合、全程機械化生產等水稻、旱雜糧新技術新模式,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科學制定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強化減災補損技術指導服務。

2.全面推進新型鄉村建設與治理?/span>

加強村莊科學規劃管理。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村莊建設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及交通、水利、電力、林業等實施“多規合一”。推動已規劃的23個特色村寨續建,打造品牌示范村寨。爭創省、市美麗鄉村示范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積極推進城鄉“兩違”整治行動,杜絕“兩違”增量,消除“兩違”存量。加強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村寨保護,因地制宜推進村莊特色化發展。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與農業數字化轉型、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有效銜接。抓好提升農村人飲鞏固提升工程和農村配電網工程,推動農村燃氣微管網建設,農村通信網絡改造升級。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加強基層建設工作,完善“智慧黨建”平臺。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金融服務、交通服務、電訊服務、商貿服務。推行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和村(社區)干部“凡進必審”“縣級聯審”制度,實施村級后備力量“千人計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行接訪、約訪、代訪、駐訪、拜訪、網訪“六訪”機制。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3.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突出抓好產業銜接、政策銜接、服務銜接,延續、拓展、提升“五級書記一起抓”“四支隊伍集村部”等。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進一步完善太安社區“四有四安”易地搬遷幫扶模式和精準防貧綜合保險。實施鄉村人才引進、培養和聚集工程。著力培育新時代職業農民,探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發展新鄉賢隊伍,實現鄉村人才資源的良性循環。

深化農村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供銷合作社、農村信用社“三社合一”實現方式。完善集體林權制度,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五年行動,徹底消滅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土地信托、托管、股田制等新模式。支持農民以宅基地使用權及農房財產權入股發展農村合作社。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

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性家庭農場建設。引導農民參與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以及農產品品牌創建,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引導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有效銜接,引領小農戶對接市場。到2025年,全縣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60%以上;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60家;家庭農場達2000家;省級農民合作示范社30家、市級農民合作示范社60家。

4.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積極引導人口、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融合互動和資源優化配置。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優先解決農村升學、參軍、在城鎮就業居住、舉家遷徙以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加快戶籍變動與農村“三權”脫鉤,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政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推進居住證覆蓋全部未落戶城鎮常住人口,健全城鎮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等公共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充分發揮鄉賢作用,弘揚鄉賢文化。充分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教育和引導群眾改陋習、樹新風、揚正氣。集中開展農村“人情風”整治,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持續抓好“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各類文明創建活動。繼續鞏固全國文明鎮、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等創建成果。倡導勤勞致富、尊老愛幼、厚養薄葬等社會風尚。高度重視農村青少年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問題。

(四)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宜業宜居等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統籌縣城、中心城鎮、特色小鎮和傳統村落的發展,構建“一核(縣城)一帶(沅水為帶)四組團(官莊組團、五強溪—清浪組團、七甲坪組團、筲箕灣—盤古組團)”城鎮發展布局,建設以人為核心、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保障的智慧化、數字化、生態化、規范化城鎮運行體系。

1.提升縣城中心城區的功能和品位

優化縣城中心城區空間及功能布局。立足中心城區現狀基礎,推動形成“兩水三鎮”的生態型山水城多功能城區布局,實現城南、城北、太常和工業園協同發展。利用國、省道改線、城市道路循環對接川渝黔現代建筑群;以“兩水三岸”沿江打造地方特色建筑群;建設鴛鴦山、鳳凰山等完善城市生態休閑功能;打造龍興講寺為亮點的歷史文化街區,發展休閑文化旅游。有序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和新老城區無縫銜接,到2025年將縣城中心城區建設成為30萬以上人口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改善縣城中心城區人居環境。重點做好老舊小區改造、縣城美化亮化、城區智慧化管理、濱江道路防洪圈閉合及景觀提升等工程,完成S318沅陵縣黃草尾至白田落仙繞城線、國道241繞城沅水橋建設,完成縣城污水處理擴容提質及綜合管廊、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建設。未來5年將完成城區近4萬戶、5000余棟小區老舊房屋分步分批開展提質改造工作,一并解決道路擴展綠化、給排水、供電供氣、環境衛生、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問題。新建城市公園、生態走廊、微景觀等,提升綠地占有率。強化沅酉二水及其支流的綜合治理和整體提質,美化兩岸景觀,爭創省級森林城市。

打造縣城中心城區高品質生活圈。加快規劃建設高品質生活社區,加強健身場所、休閑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在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逐步完善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智能化的市政基礎設施和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文體等高品質的公共服務網絡和數據平臺,到2025年建成覆蓋中心城區全域,兼具環境友好、設施充沛、活力多元等特色的高品質生活圈。

2.推進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統籌推進重點鎮建設。以精美小鎮理念推動“四組團”提質改造,著力打造官莊、涼水井、七甲坪、清浪、五強溪等中心鎮。推進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和生態保護區移民整體搬遷至集鎮,引導地處偏遠、規模較小村莊的農民向城鎮集中,努力構建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到2025年,培育一批重點鎮和中心鎮,每個鎮容納2—5萬左右人口。

完善鄉鎮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完成5座中心水廠的建設和16個鄉鎮水廠的改造,以縣城為中心,統籌23個鄉鎮建成大水廠大管網,實現城鄉并網供水。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全縣53個點位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并穩定運行,鄉鎮污水處理率達到100%。鄉鎮逐步普及燃氣管網,五個鄉鎮(涼水井、七甲坪、五強溪、麻溪鋪、筲箕灣)建設管道天然氣項目。啟動長輸管線建設項目西氣東輸管網(瀘溪至沅陵段)。

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建成一批以特色田園鄉村、集中安置社區、撤并村(社區)、自然村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村社區。特色田園鄉村著重加強內涵建設;集中安置社區重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區化;撤并村(社區)著力推動人合、事合、財合;自然村著力補齊短板、務實推進。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落實15個傳統村落的修繕工作。到2025年,在全縣培育20個人口規模3000人以上的農村新型社區,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重要載體。

(五)著力破解交通瓶頸

完善五縱(張新高速、張沅高速、安張衡鐵路、G241國道、S241省道)六橫(杭瑞高速、長益吉高速、G319國道、S318省道、沿江北岸公路、沅水航道)路網,構建以公路為主體,水運、鐵路、航空為輔的綜合交通網。

1.完善綜合交通網

打通對外交通“主動脈”。重點爭取安張衡鐵路、秀吉益高鐵過境沅陵并設站;全力做好張沅旅游高速、沅古高速的爭取,爭取長益吉高速納入規劃并早日開工;全力推進官新、張官、沅辰高速公路建設及配套服務工作。

提升縣域主路網。改(擴)建國道G241沅陵涼水井至穿巖孔至溆浦低莊,改建省道S525沅陵明溪口至烏宿、S318二酉至五強溪沅水北岸,新建S313沅陵縣黃草尾至白田落仙處公路。

推進“四好農村路”創建。提質改造七甲坪至桃沅牛車河二級公路;改造重要縣鄉道、鄉鎮通三級路與旅游資源產業路300公里;路面維修1200公里;完善路網,提質改造與周邊縣、市、區連通路786公里;實施渡改橋20座,基本實現農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全覆蓋。

完善水路運輸體系。對沅水、酉水航道進行提質改造,實現1000噸級通航標準;建設1個水上應急救援基地,沙金灘、雄福沖2個砂石集散中心,沅陵港蘭溪口、洞庭溪2個1000噸級內陸港口和碣灘茶場、陳家灘、明月山、龍興講寺4個旅游碼頭。

發展通用航空。建設運營好沅陵通用航空機場,重點發展文化體育、旅游觀光等消費型通航業務,構建起貫通的“干線、支線、通用”無障礙串飛航路航線網絡。

2.提升公路交通效能

加快車站改擴建。加快推進老舊客運站場的提質改造,提升站場服務品質;新規劃建設縣級客運公交樞紐站場,對汽車南站進行改擴建,在太常建設二級綜合站,在五強溪建設二級汽車站,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在縣城增建停車場和停車位,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沅陵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

提升公路管養水平。實施農村公路危橋改造60座;實施319國道、楠杜線、S318線公路路面大中修項目200公里;S241線災毀重建20公里,實施G241、G319線公路配套停車區建設5個;將沅水大橋納入危橋改造計劃。

提升縣城交通網絡品質。推進綠色公交、智能公交和快速公交服務網建設,到“十四五”期末,公交節能與新能源公共汽(電)車比例達100%;實現萬人公交擁有率17標臺;500米站點覆蓋率,中心城區達100%,建成區達到95%以上。

3.建設智慧交通

加快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車路協同發展,分階段、分區域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建設。開展智慧樞紐、智慧路燈等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交通運輸數據中心和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基于大數據的交通應急組織中心,強化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疫情時期的監測分析、資源調配、防護防控等功能作用。推進智慧港口和智慧機場建設。

實施智慧交通行動計劃。推廣智慧車牌,強化車輛電子身份認證、實時跟蹤和事件溯源,提高車輛精細化管理水平。開展基于5G的車聯網示范,統籌推進汽車、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屬設施智能化升級。推進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共享,在車站、碼頭、景區等區域,開展零換乘、自動駕駛游覽等交旅融合應用。

(六)提升生態文明水平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動適應“碳中和”“碳達峰”,加強頂層設計,編制生態文明建設中長期規劃,統籌保護與發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力爭把沅陵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1.持續打好三大保衛戰

打好“藍天”保衛戰。治理縣城揚塵污染、油煙排放、尾氣排放,整治鄉村秸稈和垃圾隨意焚燒行為,確保城區空氣優良率95%以上。

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縣城與鄉鎮集鎮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工業集中區污水治理工程、城鄉垃圾焚燒發電綜合處理項目。實施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農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打好“凈土”保衛戰。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土壤治理修復工程、市政污泥和固體廢物處理工程、工礦企業污染整治工程。

2.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

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強五強溪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與管理。修復受污染地塊,整治舒溪流域生態恢復及環境。推進生態涵養帶建設工程。落實“林長制”,推進森林提質。積極申創國家綠色礦山,打造一批綠色礦山示范園區。

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修訂《沅陵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規定》。修改《沅陵縣較大以上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原則,落實“環保三管三必須”及環境保護的屬地責任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綜合考核體系。

提升環境執法監管能力。落實各級環保督察“回頭看”及市委污染防治專項巡查交辦件,持續開展各類環境執法和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加強廢棄尾礦庫監管。扎實做好環境信訪工作,加強環保投訴輿情處置工作。

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加強對“國字號”生態保護區和沅水、五強溪的生態保護工作。利用國家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加強城區和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保護,重點抓好抓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改廁、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工作。積極爭取中央、省加大對沅陵生態環保投入力度。

3.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抓好全縣生態資產和生態貢獻摸底測算工作,完善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抓好國家重點生態轉移支付相關政策研究與匯報工作。落實生態補償工作和林業碳匯工作。推進綠色小水電項目。

(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著力推進一批牽引性、帶動性強的關鍵性改革,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

1.深化省級創新型縣改革

對接省“七大計劃”、市科技創新“五大計劃”,打造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區。著眼“一主三特”產業,實施科技支撐工程;實施新一輪全社會研發投入行動。加大政產學研金用一體化,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程。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試點示范工程。以園區為載體,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試點工程。

2.深入創建“五好園區”

落實湖南省《創建“五好”園區 推動新發展階段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著力打造“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湖南(沅陵)臺灣工業園,高起點規劃園區,申報省級高新園區。抓好調區擴區工作,抓實園區技工貿收入應統盡統工作,承接產業轉移,推進招商引資,抓好項目培育和落地工作。高舉畝均效益指揮棒,提高園區產出效益。深化園區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全面激活園區發展活力。全面推行二號公章,優化園區管理體制機制。抓好園區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工作。

3.深入優化營商環境

開展惠企便民行動。開展企業減負“七個降低”、“六個一律”專項行動。推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蹤式、母親式”免費代辦服務。全面推進政務服務簡捷便民行動。實施規范涉企收費專項行動。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建立重點產業人才需求庫,動態編制高層次及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庫。實施創新型、實用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工程,繼續教育、職業培訓提升工程,人才總量質量雙量齊升工程和推進引才用才留才工程。

推進商貿繁榮提質。實施本土品牌建設工程、商貿專業市場建設工程。瞄準夜間經濟、網紅經濟等,擴大新消費載體和消費商圈。推進電商強基提質和商貿物流拓網增效。

4.強化招商引資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入開展專業化招商、以商招商、拉鏈招商、親情招商等工作。落實懷化市相關要求,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招商引資,落實重點區域重點人員招商任務,招引現有產業終端制造商。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和產業幫扶基金,推進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行動。實施項目招引—落地—達產提速工程。

促進老鄉返鄉創業。建立沅陵籍企業家信息庫,暢通聯絡渠道。設立老鄉回鄉創業服務中心,積極爭取老鄉返鄉設立區域總部。力爭每年引進“老鄉”企業項目20個以上,到位資金10億元以上。

(八)切實改善民生福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立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把沅陵打造為湘鄂渝黔革命老區創新發展與治理新典范。

1.大力推進穩就業工程

加強就業服務。建立健全重點群體就業援助制度。實施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計劃,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推行職業資格證制度。實施職業教育供需對接工程,建設公共就業實訓基地。推進就業服務信息化工程,建設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

優化“雙創”扶持政策。實施“雙創”融資扶持計劃。加強平臺建設,打造省級重點創業孵化基地。實施“雙創”公共服務優化工程。

2.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推進沅陵一中、二中、六中、職中等改擴建項目。加快鄉村薄弱學校改造。推進教師輪崗交流和支教常態化。完善教師選調和流動制度。實施師資委培和結對幫扶行動。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同城待遇。到2025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以上,爭創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

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推進鳳凰山、金山等公辦幼兒園建設,抓好新建小區規劃配套幼兒園建設。推進符合條件的民辦幼兒園改制成公辦園。完善幼兒園管理體制。規范管理民辦幼兒園,全面提升保教質量。實施幼兒園辦園質量提升工程。

實施普高與職高“雙輪驅動”。增加高中學位,激活辦學體制,推動普高中職協調發展。建立健全普高和中職教育融通機制。擴容提質沅陵職中和3所民辦中職學校,爭取沅陵職中創建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新建一所高職院校,提升職業教育層次,打造區域職業教育高地。

著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改革教育評價制度,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優化教育空間布局,形成一核(縣城為核心)、兩極(官莊、五強溪兩個片區為增長極)、多點(以建制鄉鎮集鎮所在地學校為重要支撐點)、七組團(七個督學責任區組團發展)的發展格局。抓好新建小區配套學校建設,辦好特殊學校。建設書香沅陵。加強培訓機構管理。加快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智慧校園。實施名師名校引領工程。

3.建設健康沅陵

做好醫療基礎保障工作。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實施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提質改造工程。城區重點建好縣人民醫院南院、縣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院太常分院)、縣男性不孕不育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整體遷建、縣第二人民醫院整體搬遷、縣精神病醫院選址、縣中草藥醫院項目等。建立健全村級醫療衛生檔案。實施特定人群醫療建檔和跟蹤服務。

加強醫衛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衛”戰略,夯實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到2025年,全縣衛生健康人才總量達3500人,每個建制村擁有1名以上鄉村醫生。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到2025年,為鄉鎮衛生院定向免費培養醫學本科生10名,醫學大專生100名,全科醫生20名;加強醫院重點專科建設。到2025年,培養縣級學科學術帶頭人30名;加快加強中醫藥人才梯隊建設。到2025年,培養中醫師帶徒15名,培養中醫學科學術和臨床技術骨干50名,每個鄉鎮衛生院有1—2名中醫藥骨干人才。落實好基本藥物制度。

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健全網絡直報、輿情監測、醫衛人員報告等多渠道疫情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城鄉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提高公共衛生干預能力,切實提高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推進老齡醫養結合。抓好沅陵縣福利院醫養結合示范創建工作。推進醫養結合簽約服務,實現醫養融合無縫對接。支持醫療機構加強老年醫學科建設,鼓勵民營醫療機構建設醫養中心。

4.提升民生服務現代化水平

堅持“房住不炒”,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提升基礎公共服務水平。實行全面參保計劃。健全養老保險體系,建立完善政策、經辦、信息、監察“四位一體”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防控體系。促進勞資關系和諧穩定,推動全域民生電子認證工程,落實《湖南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建立沅陵大數據服務中心。

5.建設平安沅陵

健全防汛、氣象、地質、地震、農業病蟲害、空氣污染等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災害風險隱患調查摸底、分析評估、預警發布等機制。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深入推進“一單四制”,全面提升安全生產工作水平。完善政府債務風險常態化監控機制,加快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完善能源產供銷體系,加強迎峰度夏度冬煤油電氣保供。創新社會治理,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加強重點領域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強輿情監測工作;牢牢把控意識形態主動權,維護國家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建立調研決策、任務部署、監督檢查、評估反饋、整改落實的工作閉環,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優化工作運行體系,形成相關配套制度和執行方案,確保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出臺由縣委書記、縣長為總召集人,主管副縣長為召集人,工作專班具體負責的工作調度機制,專題研究招商、產業、園區發展等方面重大事項,做到半月一調度、一月一通報、一季一講評、半年一觀摩、一年一考核。根據本報告內容,進一步清單化、責任化、項目化、工程化,確保每一項任務有牽頭單位和參與單位,有具體責任人,有完成任務作戰圖和時間表,有落實到位的實施方案。

(二)加強隊伍建設

加強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定期邀請專家到沅開展專題培訓,讓黨員干部對沅陵高質量發展了然于心。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完善績效考評指標,確定以作為論英雄、以績效論英雄的考核導向,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導向,把考核的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的調整任免及獎懲的重要指標。完善想事謀事干事容錯機制,鼓勵領導干部創新,選拔任用一批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推動各級領導干部年輕化、專業化,著力提拔一批有干勁的年輕領導干部。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每年發布一次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引進需求計劃,支持事業單位在所需專業相對集中或專業水平國內領先的高校現場設置考點,招聘緊缺急需或特殊專業人才,每年引進50名以上高層次人才,給編制、給待遇、給發展平臺,優先把優秀高層次人才放在更高更重要領導崗位上。

(三)加強監督落實

要獎罰分明、競爭有序、風清氣正,不交成績就交“帽子”,交好成績就有“位子”。要加強對縣委縣政府督查室、縣紀委等監督部門建設,整合縣級監督部門資源和力量,推動監管一體化建設,確保“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縣委縣政府督查室要定期編寫專題督查報告供縣領導參閱,對上級、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委會、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決定的事項,實行清單化目錄管理,做成一件銷號一件。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調度會、推進會、總結會、反饋會、表彰會,對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工程落實情況及時通報。要盡快開展專項清理,廢除對沅陵高質量發展各種阻礙性條款,認真解決政策執行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推拉門”問題。建立權責匹配的長效落實機制,建設與現代化相匹配的工作信息化平臺,做到統一、智慧、融合、便捷、可靠。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或委托第三方評估,重點就任務完成進度、實效等開展評估。要向社會、群眾公布最新相關情況,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委員和社會群眾監督。

(四)加強統籌協作

加強上下貫通聯動,鼓勵各單位與國、省、市的聯系溝通,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出臺獎勵辦法,爭取更多更好的上級政策、項目、榮譽落地沅陵。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多種形式鼓勵支持高等院校、社會組織、企業、智庫和社會熱心人士等服務沅陵高質量發展。通過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方式要效益,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爭取少花錢辦大事、辦好事、辦成事。進一步解放思想,鼓勵采用PPP、BOT等投融資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縣“四大家”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統一行動,形成推動工作開展的合力。加強縣鄉村黨政機構全面建設,進一步優化各單位部門內部設置,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整合有關部門資源,努力做到管理更加科學、權責更加清晰、運行更加高效、規模更加精干、結構更加優化。

各級各有關單位部門應根據本報告意見制定貫徹落實的具體措施,并報縣委辦、縣政府辦備案。